法律人的成长与感悟

发表于 2022-12-2 11:34:22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律人的成长与感悟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讨论法治话题是必需的,虽然它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不浪漫多情。
1993年,我在基层法院乡镇派出法庭干书记员。卡夫卡也曾干过这个角色。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和社会矛盾、民间秩序、民生疾苦保持了很近的距离。法庭里整日处于吵吵闹闹状态,不时会有哭喊声传出来,表达着一种极端的情绪。看似琐碎的诉讼事务,却与生与死、爱与痛、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善良紧密关联。


                                                                    1
法律是一种抽象化智慧,一种文本化智识,往往将具体生活中极其复杂的东西浓缩成十分简单的表述,常常会使人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
法治作为一种理性建构,会在无意中忽略或压抑生命的内心感受。我从基层法院一步步走到了副省级城市,直到现在到北京供职,远离了乡镇法庭的繁杂事务,也感觉离“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精神越来越远。当然,这个时代或许未必真的需要战士、猛士,做一个清醒平和的人其实也挺好,只是不能放弃应有的担当。
                                                                   2
法律人的洞察力和体悟力离不开对人间万象的直接面对法学。
法学家喜欢渲染司法职业的专业化,而我却更愿意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社会、读人心,既需要揣摩、思量、静观,更需要倾听、奔走和对话。在基层干小司法官的那些岁月,我也从事着类似田野调查的工作,民间有高人,也有高明的智慧。他们讲不出概念、写不出论文来,却满嘴是风趣睿智的话语。基层语境中没有伪问题,全都是些实实在在的题目。在日后的讨论中,我常常给法学院出身的年轻同事讲我在县里乡上的事情,他们并不理解,
只是以为我怀旧或者吃老本。人生经历不同的人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隔阂,鸡同鸭讲一般。在陌生人社会里建构一个“法律帝国”,肯定比乡土社会更具可能性。但是,乡土社会的那些观念和方法并非一无是处,而且也不会完全与城市生活绝缘。于是,我试图用随笔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和法治。置身于学界之外,没有人给我布置写作任务,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我相信唯有不放弃独立判断、反思和追问,才会有自信与尊严。


                                                                       3
法律人的高明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在规则与事实之间游刃有余。
我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热情。我不喜欢“法律形同虚设”这样的消极表述。法律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吴经熊先生说:“吾人研习法律,应当知道‘正义’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目的,而以‘美’为本质……正义的‘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写的。”相比之下,我们研习法律的功利目的过于强烈,表达过于直白,法律职业理想过于实用,法律思想过于浅薄。法律技艺固然是法律职业人的立命之本,但是,仅有对法律技艺的熟练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把法律当成饭碗,是危险的。英国近代著名法官柯克之所以强调法律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是因为法律知识无法同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分离开来。在法律界,指挥钻书卷的书呆子是不可能讨好的。

中国的法官并不在知识分子的主流位置,长期以来,中国法官群体里面没有贡献出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名副其实的法学家。中国法官的话语影响力似乎仅仅局限于政法界,且发言者多是法院院长这样的政治角色。法官群体更多的是一个沉默的司法事务的忙碌者,很少追问法官职业的意义。
法条没有穷尽法律,法官担负着阐释法律的职责,而阐释法律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透彻理解。法官所面对的法律事实,从根本上而言也是社会事实。所有法律事实都是社会矛盾的反映。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法官的阐释就可能是一堆无用的真理。因此,法官不仅应当推动法学,而且也应当推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修辞学、心理学等等。法官的影响力大小,甚至可以看作是法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法官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参与不仅应当广泛而且应当深入,否则,司法就会反日常、反人性。


                                                                 4
法治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也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
法律话语应当贯穿于人的生活全过程。人们不应厌倦任何关于法律的宣讲与诠释,如同不会厌倦空气和水一样。博登海默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因此,我写了大量法律随笔,来重复法律常识、重申法律立场。我相信这一切都不会是徒劳。法治从来都是主动运作、积极参与的结果,法治不可能无为而治,当然,他有可能是一种更高的理想状态。法治不是高手和圣人的事业,它属于日常生活,属于芸芸众生。法律人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利益冲突中去发现法律、理解法律。法律不是世俗理性,却又植根于世俗生活之中,不断地追问现实生活的合理性、正当性。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判断真假、是非和曲直。司法权本质上是判断权。只有正确合理判断,法律规则才能渗透到人世生活中,最终形成人们对法律的内心认同。


                                                                   5
法律理性可以让人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无论多么嘈杂、混乱,都会保持说服的努力、交流的兴趣和抗争的勇气。
现代社会是公共社会,注定不能像老子那样过一种小国寡民的生活。法治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最好方式,因为法治所关注的是日常政治、日常生活,司法所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比追随天才人物的才智、仰慕先贤圣人的品德难度更大。以法治的眼光看待和解读世界,是一项基本的生活功底。法治是一种常态的生活环境,尊重人的尊严、理解人性的弱点、善于理性沟通,会使人们离幸福生活更近。
也可以说,法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人法律信仰、法律思维缺失,就不能说他的心智发展是健康的。安全、秩序、权利、合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法律理性越发达,极端、任性、盲目、冷漠等受到遏制的程度就越大,这不仅是情绪克制的层面,而且也意味着价值取向的成熟。正如伯尔曼说:“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法律理性可以让人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无论多么嘈杂、混乱,都会保持说服的努力、交流的兴趣和抗争的勇气。法治并非是乌托邦的反面。乌托邦主义过多地进入社会治理者的大脑,往往造成意志善断和个人膨胀,损害了整个话语空间的互动和平衡。法律人的成长,必然要接受诗意、浪漫、幻想流失的现实,这也许是必要的代价吧!
                                                                                             作者/丁国强
<hr/>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继续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你好,请问我可以借鉴一下嘛?放心我就是借鉴,不是抄。我有道德的!就是想看看你的大致写法,模仿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也借鉴一下你的每一个论点,我觉得层次很清晰,有助于我写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指明处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个法学爱好者很有帮助,受益匪浅[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你好!请问我可以借鉴一下吗?把第三点运用到我的新生发言稿中吗[大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问答

GMT+8, 2024-12-23 07:59 , Processed in 0.0980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