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成书于明末而不是清的论断

发表于 2022-9-21 20:26:03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红楼梦》成书于明末而不是清的论断

作者: 舆汝
摘要:《红楼梦》自清代重新问世以来,对其研究便没有中断过,其年代、作者更是云山雾绕,一直以来没有最终定论。而在胡适一锤定音说《红楼梦》作者为清代曹雪芹后,这段公案似乎有了定论,然则尚未使人信服。民国以来,学者对《红楼梦》作者的探索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红楼梦》目前有程甲本、癸酉本等多种版本,关于《红楼梦》的作者也提出除曹雪芹外,新增吴梅村、傅山等。无论是“索隐派”,还是“考证派”都提出了自己相应的观点,促进了“红学”研究的发展,然此文在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抽丝剥茧,通过对《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的探究,存世文章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得出《红楼梦》作者实际为明末山西阳泉人—张慎言的结论,为“红学”研究以来的首创。
关键词: 《红楼梦》 《洎水斋文钞》 张慎言 曹雪芹
一、红楼梦的影射问题
探究《红楼梦》,终究绕不过各种灯谜、影射,读《红楼梦》需要“猜”,读懂作者在“影”某段历史,某一历史人物,因为作者难以逃脱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背景进行创作。而作者到底是谁?其实著书者已经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告诉读者。作者的名字就藏在这句:“满纸荒唐言”的诗中。《红楼梦》的影射令人目不暇接,之所以使用影射即大量的政治隐喻,是因为作者不想“因言获罪”,红楼梦作者怕的不是清朝的文字狱,而是担忧明朝的“文字狱”。毕竟作者是在仕途中“翻过筋斗来的而影射也是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关键线索。红楼梦正册应该是相当于史书中的本纪,副册是列传,本纪讲明朝帝王,列传讲明朝臣子的。
红楼梦是以小说为明线,以历史为暗线进行创作的,两者之间大体上会保持逻辑自洽的,但是不能也不可能完全自洽。毕竟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过分强调明线,就很难穿插历史史实,过分强调历史史实的记述就会给小说创作带来致命的硬伤,但是作者已在两者之间保持了较好的均衡。小说情节不失为经典,史实穿插的不可谓不精妙,各得其所。
红楼梦中正副册判词
第一个较为明显的判词,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
这个写的是便是英莲,影射的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圭与桂谐音,从英莲小时候,家中遭遇火灾,霍启丢失英莲,最终流落薛家,与建文帝削藩祸起,纵火焚烧宫室后无影无踪,而他的儿子朱文圭则是两岁变被拘禁,最后迁居凤阳继续软禁到死的史实相呼应。全书开端于英莲的家,与明朝开端于南京的明王朝是照应的;
第二首较为明显的判词:遂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说的是元春,而实际是指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根据明史记载,他是不怎么愿意作皇帝的,这与后面元春不愿意在后宫的心境是相符合的。而夺门之变以后的朱祁钰被软禁,最终传说是被勒死,与画上香橼(香椽)其实就是相传,弓是拉,拉杀,其实就是勒死。
另外“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活了二十多年,也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际,“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探春与元春一样,也做了妃子,实际是说,崇祯帝与景泰帝一样兄终弟及,景泰帝接了英宗的皇位,崇祯帝接了哥哥熹宗的皇位。“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英宗回来后,经过夺门之变,皇位重归英宗,犹如大梦一场。兕是牛,明朝1457年是牛年,景泰帝也在此年驾崩。另外虎兕相逢也可以理解为两龙相争。
第三首较为明显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首是说探春,其实是说崇祯帝。在李自成攻入京城后,有一种说法是崇祯帝驾船出海了。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与崇祯帝的自负性格以及要挽救明朝于大厦将倾的远大抱负是相符的,奈何前面几个皇帝已经把明朝折腾到无可奈何的境地,末世的明朝已经千疮百孔,非一人能救了。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作者对崇祯这位君王的惋惜,对明朝的挽留,是作者一句悼明的话。
第四首较为明显的判词: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冰山就是个隶,凡鸟就是平常的鸟,我可以理解为燕子,这样就是燕王朱棣。王熙凤的熙字是四点水就是老四,巳谐音四。他这个末世应该是元朝末年朱棣出生。王熙凤的身边的平儿,有点北平的意思。
都知爱慕不爱慕此生才是不知道的,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允炆身边的臣子们是时刻防着这位凡鸟的。哭向金陵,或许是虚情假意,也或许是假戏真做,不管如何,历史记载,朱棣在南京皇宫内面对一具烧焦尸体的时候,是哭的涕泗横流、肝肠寸断。这首判词是说王熙凤的,而从王熙凤杀伐果断的性格来说,与朱棣确实有几分相似。
有人说王熙凤是魏忠贤,这是不可能的,一个太监,作者是不可能让他上正册的,正册其实应该都是帝王。王熙凤行事刚猛果断,但绝不是魏忠贤那么下作,魏忠贤在红楼梦中应该是吴新登媳妇,新登就是新蹬腿,就是鬼,鬼就是魏。从他跟探春(崇祯帝)闹矛盾被揍,应该就是他了
第五首便是写秦可卿的这首判词了:诗后又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不管是悬梁自尽还是纵火自杀或者逃脱,作为一个君王都是死而不得其所。秦可卿,谐音梗“顷刻倾”,是说朱允炆的江山顷刻倾倒。朱允炆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这是说朱允炆作为一位帝王而心慈手软,是其情太深了,难怪让他掌管太虚幻境,“造衅开端实在宁。”是说削藩是由朱允炆在南京造衅开端的(宁,是南京)。
至于惜春跟巧姐合起来的判词或许是说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的,这就比较特殊了。以上便是《红楼梦》影射比较明显的判词了
红楼梦女完人探春
我们在感叹作者的心思之细密巧妙之余,拨开迷雾,就影射而去探寻历史。首先从探春这一重要角色谈起,探春,影射的谁呢?乃是明思宗-崇祯皇帝。证据便是《红楼梦》中探春的几次重要登场的言行。
第一次重要登场是《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首先我们从题目说起,夸探春为敏探春,而明末名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这一猜测自然不能支撑起这个大胆的猜想,那么我们从第五十六回的行文中,再来找支撑的论据,探春在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王熙凤病后,协理荣国府,这里的赵姨娘暂且不论,刁奴便是吴新登。吴与客皆有一个口,新登,乃“新蹬腿”,新蹬腿乃鬼也,所以吴新登便是影射“客魏”,崇祯帝登基之初便受客氏、魏忠贤的欺侮,而探春刚毅的性格,对待吴新登的霹雳手段与崇祯帝对待客魏如出一辙,另外在本回中,探春提出类似“屯田”管理花园的策略,便是崇祯朝殿试八问之一:“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的答案。
探春出现在第二次的重要场合是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里,探春的言语口气是对崇祯帝最后的哀叹的化用。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1]。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对比这两句话,是何等相似。
[1]曹雪芹.《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7,1030页.
探春第三次的重要出现令读者顿感凄凉,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有段描述“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这里便是明将亡国,群臣离去,只有崇祯帝还在苦苦支撑,挽大厦之将倾的写照。另外,探春的出身、际遇、都与崇祯帝-朱由检类似。
前面文章已经论述探春为何是崇祯帝,下面再说说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蛛丝马迹。
在红楼梦第五回惜春的判词中写到: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这里暗示惜春在探春去了以后,就出家了,明末有崇祯出家的传说;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向王熙凤透露了贾家衰亡的时间是探春去后: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这句话很丧气,却也是警示,告诉王熙凤探春去后,贾家就要散了;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到:
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
这段话一语双关,富有深意,也是说探春去了,贾家就散了。
红楼梦中这三个点都是在说探春的重要性,探春去了,是贾家的衰亡的重要节点,这里的去了表面看是嫁人,而实际是对死委婉的说法。因为在明朝历史上,明朝灭亡的重要节点就是崇祯帝煤山自缢。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影射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判词放在了一起,自从我研读红楼梦以来,一直认为二人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作者希望君王身边有贤妻美妾陪伴,贤臣良将辅弼。但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红楼梦,再参合明史,便发现了林、薛二人是影射崇祯帝的周皇后、田贵妃蛛丝马迹。但是作者似乎故意进行了二次创作,进行“张冠李戴”,但是大部分影射还是进行了身份识别,为何说林薛二人影射了周皇后、田贵妃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周皇后与林黛玉一样,出身与苏州有关。史书中有记载:周皇后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而红楼梦中直接交代林黛玉是苏州人。
其二,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是有天生的弱症的,这伴随她的一生。而周皇后是先入的信王邸,做了信王妃,后来做的皇后,这也与红楼梦特别交代林黛玉从侧门进贾府暗合。另外就是周皇后先天就弱,被懿安太后怀疑,难堪皇后大任,还是昭妃替她解了围:今虽弱,后必长大。
其三,红楼梦中林黛玉另外一个特征便是时不时的爱耍小脾气,宝玉也总是主动找她赔罪。巧合也特别的是明史中有过一次崇祯帝与周皇后小两口闹矛盾的记载。不知道史官记述这段的目的是在突出周皇后爱使小性子,还是彰显崇祯帝宽宏大量但却说明了二人的关系:崇祯帝因为与周皇后在交泰殿闹矛盾,把周皇后推倒了,两人进入冷战状态,最后崇祯帝服软,使中使拿着貂裀赐给周皇后且探问起居,最终和解。这与红楼梦中一次宝玉与黛玉吵架后,以宝玉主动赔礼道歉后收场类似。
其四,林黛玉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她基本不过问更不不劝宝玉读书以博功名利禄,其实这个与周皇后一样。明史记载,周皇后是基本不干预政事的,直到明朝明亡的当天,崇祯帝告诉她大事去矣,她才说,妾侍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周皇后的这一不干政的特征在古代是被奉为美德的,是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另眼相看的逻辑是一样的。
其五,也就是判词中交代了林黛玉的结局:
玉带林中挂。
说明林黛玉与周皇后的人生结局是一样的,都是自缢而死。在明朝大事去矣后,崇祯帝便令周皇后自杀,周皇后回到寝宫后,选择了自缢。
至于薛宝钗大部分影射的是崇祯帝的田贵妃,主要证据是明史记载的田贵妃生而织妍,寡言多才艺,以及她的两次举动。史书记载:宫中有夹道,暑月驾行幸,御盖行日中。妃命作籧篨覆之,从者皆得休息。又易小黄门之舁舆者以宫婢,帝闻,以为知礼。尝有过,谪别宫省愆。
这段记述说了田贵妃三件事,一件事是说她有德,一件事说她知礼,另外一件事是说她犯错,被迁居到了别宫。这三点是与薛宝钗相符的,知书达理有德行,前两点自不必说,而有过迁居别宫这一点,红楼梦也有记述,只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是看到贾府大观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后,主动搬离了蘅芜院而已。
而林、薛的结局在判词中有交代,作者故意把二人合用一个判词,或许是崇祯帝、周皇后、田贵妃三人同葬一处的影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明史记载:周皇后谥号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明曰思陵。
通过明史记述周皇后、田贵妃事迹与红楼梦描写的林薛二人的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共同之处,细心者可以进行探究、比较。
秦可卿之影射问题
秦可卿在红楼梦里面举足轻重,其实她影射的是明朝第二代帝王,建文帝朱允炆。
第一,他是贾府荣府的孙媳,这也是朱允炆作为明朝嫡系这一脉传承的影射;
第二,秦可卿有治家的能力,就是太软,一直有病,受人爱戴,与朱允炆有能力但作为君王却有着帝王不该有的仁慈病是相呼应的;
第三,秦可卿与王熙凤好,王熙凤偷他老公,她关怀贾宝玉,贾宝玉梦中意淫她,都是影射朱棣靖难之变,夺取朱允炆的皇位。其中红楼梦中在贾宝玉要睡她的屋里的时候,有人提醒了一句,大概意思是:哪有叔叔睡侄媳妇屋里的呢?这里暗示的就比较明显了;
第四,她死的蹊跷,死后公爹的异常表现,并且死后获封,葬制出格,都是在影射朱允炆迷一样的结局;
第五,她与王熙凤好,其实也是暗示了朱允炆与朱棣的关系,并且死后告诫王熙凤,这里就是朱允炆在告诫朱棣与其后代,要为明王朝早做打算,别到明亡了,大厦将倾而一无所有。
以上就是对秦可卿身份的猜测,她绝不是和老公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一位自己被“惦记”,被“偷家”的可怜的主
刘姥姥是谁?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无所谓好坏,但却暗含褒贬。刘姥姥影射的是后金至清初这一地方政权的首领,主要是影射努尔哈赤。
第一,从刘姥姥的这个家族的家世说,祖上与贾府通过王家也攀扯上了一点关系,这暗示了建州各部与明朝的关系;
第二,刘姥姥姓刘,金刀刘,便是暗示刘姥姥就是后金;
第三,刘姥姥在贾府各种行为,是红楼梦作者对后金落后的嘲讽与戏弄;
第四,刘姥姥说他们靠树活着,这便是暗示了后金在东北渔猎而生的传统;
第五,刘姥姥来贾府,不是空手套白狼便是以小博大满载而归,以颜面换取物质上的实惠,是对明朝朝贡体系的一种委婉的表达,而林黛玉说他是母蝗虫,蝗虫就是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来临,蚕食庄稼,其实就是指后金对明朝边关的侵扰与掠夺;
第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碰了头,应该是指被袁崇焕火炮击中,另外刘姥姥酒席上说了句:大火烧了毛毛虫,便是指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这件事,焕带火,龙就是虫;
第七,刘姥姥吃饱喝足后,把宝玉房中折腾的污秽不堪,也是说被后金打劫后的明朝,一片狼藉;
第八,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看到琴、剑、瓶、炉,其实就是谐音梗,亲见平虏,与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异曲同工之妙。
第九,有人在续写后四十回中,写到了刘姥姥救了巧姐儿,其实也是歪打正着,暗示了清朝为了笼络人心,救助崇祯的女儿这一历史事件
综上,刘姥姥其实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首领们。
周瑞家的又是谁?
周瑞家的这一人物是红楼梦中重要角色,她是引入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人物,没有她,刘姥姥很难进入大观园的,是她把刘姥姥引荐给王熙凤,我们前文推断刘姥姥是影射努尔哈赤。那么周瑞家的应该就是影射明末名将李成梁。
努尔哈赤是在李成梁镇守辽东时发展壮大的。刘姥姥也是在周瑞家的引荐下进入大观园的,且刘姥姥每进入一次,大观园衰落更深一层。
努尔哈赤与其祖、父辈为李成梁部下,为李成梁平乱,打击其他女真部落卖命。
红楼梦中有交代: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
李成梁曾误杀努尔哈赤祖父、父亲,或许出于愧疚感,李成梁纵容了努尔哈赤在建州的发展。这个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与周瑞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那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
努尔哈赤与李成梁的关系在历史上也是难以说得清的,或许红楼梦这一段描述可以解释一二:
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
另外红楼梦中这一段关于周瑞家儿子犯事将要被王熙凤处罚的描述,或许是在暗示李成梁晚节不保:
因看见周瑞家的,便想起一事来,因说道:“可是还有一句话问奶奶,这周嫂子的儿子犯了什么不是,撵了他不用?”
努尔哈赤后金的发展史,也是明朝衰败史。而李成梁在为明镇守辽东时,虽立下赫赫战功,也给明朝培养了一个送葬人。既然说刘姥姥影射了努尔哈赤,那么周瑞家也就顺理成章影射了李成梁。
焦大是不是大脚
焦大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把贾府混乱的关系,摆到了桌面上,然而焦大是谁呢?其实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后,马皇后,或者说是以马皇后为首的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的功臣们。
这个不难理解,第一,焦大自己说了,他在死人堆里救过贾家的祖宗,这是马皇后怀饼救朱元璋,以及那些开国元勋冒死打下江山的缩影;
第二,焦大说贾家忘恩负义,从明初朱元璋对待功臣的例子,或许真的是空穴来风;
第三,焦大,反过来念是大焦,就是大脚,马皇后在民间传说中就是大脚皇后
或许也只有马皇后有这个资格骂她的子孙后代吧,作者也是对借马皇后之口,对朱明后世子孙恨铁不成钢的宣泄
嘉靖帝由妙玉与贾敬的组装而成
红楼梦中的妙玉与贾敬合起来说的就是明朝的嘉靖帝朱厚熜贾敬这老头子的处世态度不再多说,他就是一个嘉靖帝的翻版,名字也是谐音,他影射的就是嘉靖。然而这不符合作者的人物设定,因为作者在红楼梦一书里,皇帝的影射对象应该是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贾敬一个糟老头子,作者明显感觉不符合自己的写作思路。所以便有了妙玉这个人物。以下便是从妙玉在红楼梦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还有她的判词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红楼梦中妙玉身上有几个矛盾点,首先是妙玉的出场在红楼梦里算是突兀的了,他与四大家族没有太多瓜葛,但是能入正册,还能入住大观园,本身就有很多疑点的。这与嘉靖帝朱厚熜本无希望登上皇位,却机缘巧合的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是一致的;
其次,嘉靖帝痴迷道教与妙玉“出家人”的身份有着相同点;
再次,妙玉性格古怪,身居大观园却自称“槛载人”,有洁癖也就是爱干净,不爱与人来往,与嘉靖帝刚继承大统时折腾的那个大礼仪之争以及后来身为皇帝却以道士自居所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的性格是很像的;
最后,从妙玉住的栊翠庵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作者也是在暗示,妙玉是条龙,是位皇帝,最后羽化登仙。栊是一个木一个龙,翠,是一个羽一个卒,也就是羽化而死。
妙玉的判词中也可以发现端倪。红楼梦第五回写到: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这里是说想干净却未曾干净,想空(入道或者入佛)却未能真正空(入道或者入佛),第一句说她假干净,第二句说她假空假净,都是谐音梗,嘉靖。“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句便是暗示嘉靖放着皇帝不认真去做,却去痴迷道教了,当然不符合儒家文化传统。
综上,红楼梦作者是为了自己行文上逻辑的自洽,把妙玉与贾敬合起来影射了嘉靖帝朱厚熜。
李纨这个名字就能牵扯出明末红丸案
从李纨在红楼梦中的定位以及判词来看,李纨就是明朝泰昌帝——朱常洛。
李纨在红楼梦中一直是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色,作者给他的定位很明确:一是从红楼梦的发展脉络来看,她的最大功劳就是生了延续了贾家荣府的第五代香火;二是监护大观园中居住的林黛玉、贾宝玉等这些人。这两个作用,而明朝泰昌帝朱常洛这个“一月天子”对明朝最大的贡献,也是生下了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延续了明朝的皇权血脉而已。
朱常洛由于是万历帝年少时,一时兴起与宫女所生,一生不受万历皇帝待见。虽然作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却一直不被作为太子来培养,荒废青春,致使在该读书的年纪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一生一直伴随着坎坷,明朝著名的三大案“移宫案”、“梃击案”、“红丸案”都与他相关,下面就说说李纨是如何影射泰昌帝——朱常洛的。
首先看红楼梦中对李纨的身世介绍: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第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里介绍了李纨读书少的缘故,与朱常洛的原因很类似,不管说了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俩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是父亲的责任。
朱常洛一生最重要的几件事是明末的国本之争与“三大案”,李纨影射朱常洛,她在红楼梦中自然而然的承担了要影射明末三大案的重任。
首先是移宫案。这得先从李纨的姓说起,移宫案涉及到朱常洛的妃子的李选侍,也姓李,这是其一;其二,李纨字宫裁,古代女子很少有字的,这里作者给她一个字,必然有特殊的意义,她的李姓,再有宫裁二字,熟悉明史的人不会不联想到李选侍的移宫案,只不过作者用的比较巧妙罢了。
其次是红丸案。这就更明显了,李纨的名为纨,拆开就是红丸,另外她老公叫贾珠,珠也是丸的意思,另外贾珠早夭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朱常洛服用红丸后驾崩。
李纨的判词中也在佐证着李纨这个角色肩负着讲述伴随朱常洛坎坷悲剧一生的国本之争以及三大案这一重任。
请看李纨判词: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第一句“桃李春风结子完”,这句诗,掐头去尾就是桃纨,而我们常说桃红柳绿,这就便是红丸了,这个解释或许看上去有点牵强,但是结合上面几段的分析来看是有道理的。另外,朱常洛服用的红丸是道士李可灼进献,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以这里两种解释都是说的通的。
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说李纨生了贾兰,为贾家延续了嗣统,正如朱常洛对于明朝一样,他虽然政绩不多(这方面客观原因居多),但是他为明朝延续了皇权。
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这句暗示了朱常洛的名字还点出了国本之争。如冰水好,我能联想到的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就是点出了洛字。空相妒,是说郑贵妃不管如何狐媚取宠于万历,不管怎么使尽权谋,怎么妒忌,都是一场空,徒增笑谈。最终皇位还是被朱常洛取得。
从红楼梦中结合对李纨出场的介绍分析,以及她名字的特征,还有判词可以看出,李纨肩负着影射泰昌帝朱常洛,并讲述明末三大案以及国本之争这些事件的重要任务。
贾赦与福王朱常洵 迎春与朱由崧
贾赦应该是福王——朱常洵,迎春应该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贾赦这一支,不算贾家荣国府得宠的一脉,虽然贾赦是嫡长子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荣宠,反而像个庶子,应该就是暗示福王朱常洵虽然有万历皇帝的支持,却能坐上太子之位。另外通过贾赦、邢夫人的名与姓联系起来进行猜测,应该推断贾赦有过什么过错,贾赦与邢夫人这两口子的性格、行事风格合起来就是影射福王朱常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作者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了。
朱常洵在未赴藩前,在万历皇帝及郑贵妃的支持下,几度威胁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他在红楼梦里用讲“扎心”的笑话,表达对贾母偏心的不满,这个偏心其实在史实中是假,在红楼梦中是真。晚明万历朝“国本之争”、“梃击案”等几次政治风波都是因为万历对他娘郑贵妃以及他的偏爱引起的。
另外朱常洵赴藩后,万历皇帝的赐予是非常丰厚的,红楼梦中借邢大舅之口说了出来,邢大舅说邢夫人从邢家带了较多嫁妆过来,就是暗示朱常洵的赴藩时赏赐之多。在藩邸的福王朱常洵,所作所为也是跟聚敛财物邢夫人、荒淫好色的贾赦这两口子是一样的,这里红楼梦跟史实保持了一致。
既然贾赦是福王朱常洵,那么迎春是贾赦的女儿,也就是被迎立的弘光帝——朱由崧。朱由崧其实跟红楼梦中的迎春在各方面是极其相似的。其一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管是诗社还是别的文化活动,迎春都少参加,与朱由崧做皇帝却很少看奏章是很像的,估计是看不懂。其二就是迎春性格上的懦弱,这一点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己的金凤(金凤就是神器,就是皇权)被拿走做赌资的时候,自己不敢催要,是在影射马士英等攫取权力而弘光帝却无动于衷、无能为力。在自己房里的丫鬟司棋被驱逐的时候,恳请迎春说情的时候,她不置一词。这里则是暗含了另一个历史事件的。
在弘光朝的权力倾轧中,刘伯温的后代刘孔昭攻击张慎言(这次攻击包括辱骂、用刀攻击),张慎言无奈四次上疏请辞,在与弘光帝的辞行中,张慎言表达了家乡陷落,只能栖身芜湖的愿望,弘光帝没有留下他,而是同意了请辞,这个是跟迎春与丫鬟司棋的那一段很相似的。
另外迎春的判词中也是可以看出一丝端倪。红楼梦第五回迎春的判词写到: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中山狼孙绍祖或者是刘孔昭(这俩名字猛一看太像了,因为我认为红楼梦作者是张慎言,而张慎言跟刘孔昭的积怨太深了,所以孙绍祖的第一影射人选我就怀疑到了他),或者孙绍祖影射满清。刘孔昭是勋臣刘伯温的后世子孙,符合他跟贾家祖上沾亲带故的影射特征,并且刘孔昭劣迹斑斑,也确实有中山狼忘恩负义的一面,如疯狗一般祸乱朝政。说是满清也能说得通,因为这两类群体都是南明小朝廷的送葬者。“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是暗示了好好的一个本有希望北定中原的朝廷,在朱由崧手中一年就身死国灭了,可悲可叹!
综上,结合史实分析,说贾赦影射福王朱由崧,迎春影射弘光帝朱常洵在逻辑上是能够
自洽的。
赵姨娘与贾环的影射问题
赵姨娘在红楼梦中身份卑微却又小动作不断,歹毒中似乎还带点蠢劲儿。她不仅挑唆贾政,还与儿子贾环亲自对贾宝玉下毒手。在红楼梦中她与贾环可谓是不受贾府人的待见。这与明末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与福王朱常洵二人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赵姨娘的光辉事迹主要在第二十五回与第五十五回,郑贵妃的事迹则散落在明史中。其中在第二十五回中有两段描述贾环与赵姨娘毒害贾宝玉的:
原来贾环听的见,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因而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
赵姨娘听这话口气松动了,便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马道婆听了,低了头,半响说道:“那时候事情妥了,又无凭据,你还理我呢!”
其实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主要是为赵姨娘立传的,通过这一回对赵姨娘的描述,这个人物形象逐渐变得丰满。她因嫉恨而生歹意,进而运用符咒厌胜之术差点要了贾宝玉与王熙凤的命,贾环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样学样。而在明史中,从万历朝延续到明亡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这几件大事都与郑贵妃娘俩儿有关,而真正直接把她娘俩驱逐出皇权争夺的案件,便是涉及到郑贵妃的厌胜之案。当时王日乾上疏:讦奏郑贵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见明史叶向高传)。这便使万历皇帝下定决心让福王赴藩,失去了皇位争夺的资格。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赵姨娘用厌胜之术诅咒王熙凤贾宝玉与这一事件“似曾相识”。
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如果把赵姨娘的放肆撒泼说是影射郑贵妃在为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时表现出的泼辣,有人可能会说我牵强附会,那我再把她兄弟的名字赵国基联想为赵国舅,或许会更有人说我无中生有了。不过按照以往的影射逻辑来说,事实却是如此。第二十五回中影射郑贵妃在为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时使用的是阴谋,第五十五回则影射郑贵妃使用的是阳谋。她利用梃击、妖书、厌胜之术这些阴招毒害太子朱常洛不成,便利用万历皇帝对她的宠爱来使小性子,迫使万历皇帝答应立她儿子为太子。
仔细品味明末的这几次大案,郑贵妃的表现都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看似招招致命,却又都是笨招昏招,显得愚蠢而又歹毒。
另外我们再看看贾环这个角色,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有段贾赦对贾环的赞许,这个赞许其实是贾赦对贾母不满的发泄,是贾赦故意为之: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萤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说到这,如果对明史稍微知晓的话,马上就会联想到了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这一脉。
从贾赦对贾环所谓的勉励以及偏爱来看,暗示了贾环以后人生的发展脉络,贾环这一支是会有人来世袭爵位的,也就是继承皇统。再对比分析贾环与贾赦的性格、德行,贾环倒不像是贾政的儿子,而是贾赦的儿子,他承载了贾赦的从幼年到青年的样子,伸直可以说贾赦是老年的贾环,贾环是青少年时期的贾赦,他俩合二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这个人就是福王朱常洵,福王这个人就不再赘述,看贾赦、贾环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在明末历经万历到崇祯时期的官场斗争中,大部分是围绕郑贵妃与福王朱常洵母子俩展开的,晚明很多士大夫把明的衰败归咎于这娘俩儿,对他俩可谓是耿耿于怀、怨念颇深,纵使按照使用了几千年宗法制度本该拥立福王朱常洵这一脉为南明新君的时候,一些大臣对福王这一脉也是颇有微词,迫不得已才立了郑贵妃的孙子,福王的儿子朱由崧做了南明第一任皇帝,也就是只延续了一年明朝皇统的南明弘光帝。
估计红楼梦作者也是基于对郑贵妃、福王的不满,行文中使用春秋笔法,让贾赦名字中有个赦,贾赦的续弦邢夫人的姓为邢。而郑贵妃就被描写为那个丑态百出,愚蠢又身份卑微的赵姨娘,不管她是贵妃还是皇贵妃,只要他的孙子朱由崧没有登基称帝,她始终摆脱不了妾这个身份。而贾环的名字也是颇有深意,作者虽然让他的名环中有玉,但环字拆开来看便不是玉,可见红楼梦作者对其二人也是颇有微词的。
屈死的晴雯
晴雯这个人找原型是很难的,明末与其对应的应该是袁崇焕。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是留意过袁崇焕的,袁崇焕被杀,这件事对明朝影响是特别大的,作者不会不有所感触。从行文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比如刘姥姥说过一句话,就是影射袁崇焕:大火烧了毛毛虫,这就是指袁崇焕先斩后奏,诛杀毛文龙。
2、晴雯的行事风格,跟袁崇焕极其相似,她确实心高气傲,尽管她做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贾府中是容不下她的,几次的越权越位都是令人印象深刻,“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对他这种性格最好的概述。
3、她与贾宝玉的关系与袁崇焕和崇祯帝的关系很像(另外说明一下,贾宝玉这个人就是作者的工具人,很难说他具体影射了谁)。其实崇祯帝对待袁崇焕也是信任呵护有加,袁崇焕也没有辜负这位君王,只是后面不管是所谓的中了离间计还是因为崇祯帝的性格导致,都导致了君臣的决裂。袁崇焕在东北的经略,犹如晴雯病补雀金裘一样,为大明这个锦绣河山的一个缺口进行缝缝补补。
4、晴雯的人生结局:红楼梦第五回写到: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满纸的乌云浊雾说明晴雯的含冤而死,死的一团迷雾不明不白,与袁崇焕的死是一样的。另外晴雯的判词也说明了一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说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可能朝承恩,暮赐死。“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是说晴雯死因,也是袁崇焕死因。“多情公子空牵念。”贾宝玉是对晴雯的死牵肠挂肚,难以忘怀的,至于崇祯帝对袁崇焕就不得而知了,但作者认为应该是有的,因为虽然晴雯的死有宝玉的原因,但整走晴雯的是王夫人,而不是中央空调贾宝玉。
林四娘与秦良玉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林四娘,一个晴雯,晴雯在前文已经说了,是影射的袁崇焕,而林四娘是谁呢?根据推测应该是秦良玉。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两位都是晚明重要将领,国之栋梁,而作者也有意把他俩放在了一个章节,对偶出现,对他俩进行颂扬。
首先看众门客与贾政的一段话:众人听了,都又笑道:“这原该如此。只是更可羡者,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竟说了,竟应在本朝。如今年代方不虚此一句。”贾政点头道:“正是。”
不管这段话的真真假假,遮遮掩掩的,其实就是在说本朝的事。
秦良玉是明末土司马千乘的妻子,马千乘死后,秦良玉代领职务,南征北战,东伐西讨,追讨张献忠,抗击清军,勤王护卫京师,保境安民,战功赫赫,崇祯帝御制诗四首予以褒奖。在那样一个渴望良将贤臣的年代,这样一位活跃于明末四十多年的女性将领,自然能得到红楼梦作者的钦敬,所以才会在第七十八回对其不吝笔墨的进行歌颂。
以下是对比崇祯帝赠予秦良玉的一首诗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写林四娘的一首诗,可以发现其相似之处。
崇祯帝御制诗: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贾宝玉所写节选:
丁香结子芙蓉绦, 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
这两首的意象、意境与格调还是很相似的。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大胆猜测,红楼梦中林四娘的原型就是明末叱咤疆场四十年的秦良玉。
袭人就是温体仁
红楼梦袭人应该是影射崇祯朝的温体仁。
首先看明史对温体仁的评价: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这一点与袭人倒是很像,袭人在红楼梦中对宝玉照顾备至,曲意逢迎,看似是个温柔和顺的贤人,其实她的内心却不是如此。仔细读过红楼梦的人总是对她喜欢不起来,正如她的判词一样: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虽然作者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但还是透露出袭人的不讨喜。她在金钏投井而死后,打着维护宝玉的旗号,向王夫人谏言,加速了王夫人整饬大观园的进程,导致了大观园里面晴雯、芳官以及其他几位丫鬟的悲剧。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一段讲袭人与王夫人的对话:
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
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表面上看袭人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维护宝玉,但是总是感觉怪怪的,因为事实上宝玉除了对林黛玉动真情外,就是对她有过“实质性”的行动,对其他女孩子还是比较纯的发自天然的亲近而已。另外薛宝钗是严于律己的,且其他几位居住在大观园的女孩子与宝玉大都是亲属关系,不会有僭越之举。因此袭人主要让王夫人提防的实际上也就是能威胁她地位的晴雯等丫鬟,后来的发展,王夫人也确实对大观园来了次抄检行动,撵走了晴雯等一干丫鬟。
另外便是晴雯受遣,袭人意识到宝玉在怀疑她告密,这一段也颇耐人寻味: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倒是养着精神,等老太太喜欢时,回明白了再要他是正理。”
袭人听了这篇痴话,又可笑,又可叹,因笑道:“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
温体仁在崇祯朝做首辅的时候,一系列的做派与袭人以上行为有几分相似。
首先,温体仁善窥崇祯帝的心思。但是他却举例不承认自己的这种本事。知道崇祯帝讨厌臣子结党,所以一直强调自己无党,在别人攻击他的不法行为时,他总是以自己孤立无援,别人结党排挤他为解。袭人在红楼梦里的形象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侍宝玉”;
其次,温体仁娶娼被同僚举报,这件事虽然给温体仁带来了困扰,但却反向应了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
再次,我们前面的文章推测了晴雯是影射袁崇焕,袭人对晴雯的死起到了推动作用。温体仁对袁崇焕有没有落井下石不得而知,但以他那种善窥帝意的伎俩来判断,他至少没有求情,现实中温体仁却主张对袁崇焕案扩大化,以打击政敌。
最后,温体仁在明史中一直是扮演着排陷同僚的角色,在自己担任首辅期间,任命的官员也主要为平庸之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一点似乎与袭人谏言王夫人以后,大观园发生的事情有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的人物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书中人物的行为特征、性格是虽说不能完完全全影射某一历史人物,因为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但能够做到大体类似,袭人与温体仁的影射也是如此。
冷侠柳湘莲
《红楼梦》中柳湘莲出场不多,算是四大家族的编外人员,但其性格却是较为鲜明,行事也是出人意表。他身上有令众多纨绔子弟神往的“姿色”,也有男儿行侠仗义的一面。有对色欲的追求,也有对淫乱的不屑,有婉转柔情,也有冷心冷血。总之这个人物极其复杂。既然默认红楼梦写实,如果这样一个人物缺少原型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我在张慎言与谈迁的文章中找到了人物原型,一个是与张慎言患难见真情的栗华甫,一个是张慎言的外祖父王国光。这两段记述,一段出处在张慎言的《明茂才华甫栗君墓志铭》,另一段在谈迁《枣林杂俎》中。
贾兰中的“兰”字的特殊意义
贾兰是贾政王夫人之孙,贾珠(贾珠逝世的较早)与李纨之子,贾家第五代的男性代表。
张慎言的之子张履旋在家乡陷落后投崖而死,死后被赠御史大夫。张履旋有个儿子叫张兰。
红楼梦中,作者借贾宝玉的口也表达了对大臣动不动就自杀的微词,或许对儿子自杀殉国的行为的不赞同,以下是红楼梦原文: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夏金桂的贱与妒
红楼梦中夏金桂这个角色出现在最后两回,这样的安排引人遐想。如果红楼梦全书只有八十回,夏金桂就是全书的结尾人物,如果红楼梦在八十回后还有后续的话,那么作者的生命很可能是在写完这两回后走到了尽头,夏金桂便是影射他较晚经历的明末政治人物,且这一反面人物给作者留下了“阴影”。她应该影射的是阮大铖与马士英。
首先,从夏金桂的家庭背景说起,红楼梦对其有段描述: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宝玉笑问道:“如何又称为‘桂花夏家’?”香菱道:“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因此才有这个浑号。这里点出了夏金桂家的富裕,且富的有特色,但是体现不出夏家的“贵”,本质上还只是个商人,较为“贱”。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作者是看不上夏金桂影射的这个人的。
其次,作者点出了夏家一个令中国古代很多人感到“羞耻”的一件事——后嗣无人:如今太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可惜他竟一门尽绝了。” 宝玉忙道:“咱们也别管他绝后不绝后,只是这姑娘可好?
这里作者春秋笔法,点出了夏家的痛处,下笔不可谓不狠。
再次,夏金桂这个人是有点才学的,但绝不是真雅士。请看香菱与宝玉的对话:我也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也有一段直接描述: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
另外从夏金桂给香菱改名时的一段逻辑,可看出作者认为她并非是真的有雅调的饱学之士。这里如果有影射,那么现实中这个人应该是有才学,但在红楼梦作者看来这个被影射的人物只是有点小才而已,班门弄斧,还没登堂入室,难登大雅之堂。
再次,就是夏金桂的脾性,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写到她的性格时: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
写到她的妒性时: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
因他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唤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他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另换一名,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如此。
这一段交代夏金桂对名字忌讳时,作者应该是影射明末此人有过一段黑历史,并且此人特别在意这段黑历史,别人说不得,一点就着。
再次,她欲利用宝蟾除掉香菱,然后再收拾宝蟾,属于典型的借刀杀人,再杀人灭口。确实是心思比较歹毒厉害的人物,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金桂亦颇觉察其意,想着:“正要摆布香菱,无处寻隙,如今他既看上了宝蟾,如今且舍出宝蟾去与他,他一定就和香菱疏远了,我且乘他疏远之时,便摆布了香菱。那时宝蟾原是我的人,也就好处了。
宝蟾却不比香菱的情性,最是个烈火干柴,既和薛蟠情投意合,便把金桂忘在脑后。近见金桂又作践他,他便不肯低服容让半点。
最后,夏金桂的“贱”与“搅家”被红楼梦作者一句话描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为红楼梦作者的描写拍案叫绝:
金桂不发作性气,有时欢喜,便纠聚人来斗纸牌、掷骰子作乐。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吃的不奈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
作者刻画出夏金桂这一无人敢招惹的妒妇、悍妇形象,此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果从一般小说创作原型来说,有充足的理由怀疑作者经历过此类妇人作威作福事件,此妒妇要么在其家中,要么在亲朋好友家中。但是红楼梦不同,红楼梦有政治隐喻,红楼梦中的夏金桂应该影射的是把南明政坛搅动的乌烟瘴气的阮大铖与马士英,而且主要是阮大铖,仔细阅读过明史的人可能会发现,搅家星夏金桂与阮大铖真的很像,估计阮大铖自己看到红楼梦中对夏金桂的描述也会尴尬一笑,如坐针毡吧。
贾宝玉影射的特殊性
贾宝玉这个人很难说是具体影射某一个具体的人物,他是作者行文的一根线,把整本书串起来。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需要写某个历史事件了,又不能随便放在某位人物身上,怎么办呢?他-贾宝玉这个工具人就出现了,有时候你感觉他像武宗,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却又很机智,有时候他又像神宗,无所事事躲在后宫不理朝政,有时你又感觉他像熹宗,干一些本不该他做的事情,他的特殊性与贾母是一样的。仔细读过张慎言的遗作后,你又会发现他的性格又极像张慎言,不管怎样,作者对这个人物倾注了心血。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了一件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事件,那便是甄、贾宝玉的事。这里一个不知谁是真假的问题。其实便是明朝留都南京,与朱棣迁都到北京的事。明末从张慎言与谈迁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喜欢把北京说成长安。所以长安贾宝玉也就是北京的贾宝玉。
南京与北京都是明朝的首都,明朝的政权也一直保留了北京、南京两套中央行政班底,只不过南京的班底比较精简。朱棣这一脉是夺取了朱标~朱允炆这一脉皇位合法继承权的,北京的贾宝玉看似真,其实假,南京的甄宝玉看似假其实真。所以作者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另外我一直认为的红楼梦真实作者张慎言人生、仕途的后半部分是与南京纠缠在一起的,估计他对南京的感情才会如此特殊,把南京与北京并提。
从荣宁二府的关系看明朝的皇统脉系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个题目暗藏玄机,龙禁尉这个官职就很奇怪,宁国府其实就是南京朱明政权,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就代管了宁国府,正如朱允炆死后,朱棣登上皇位,为朱允炆“料理”后事一样。不过他在南京没有待太久,就迁都北京了,只是协理。
这也点明了荣宁二府的关系,也就是政治地位。宁府是嫡出,象征太子朱标-朱允炆这一脉,虽然在名义上是合法正统,但却没有延续下来,权势弱于荣府,自然也没有存在感。荣府虽不是嫡脉,但是通过靖难之役,武力夺取政权,有权有势,自然能煊赫一时。
在第十三回中有几句话耐人寻味。一句是秦可卿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探春(崇祯)后,朱明王朝就散了。一句是贾珍说的: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贾蓉年纪轻轻,本可以再娶,再生育,并且秦可卿是个媳妇,贾珍本不用说出这样一句话的,这分明是作者暗示朱标朱允炆这一脉皇位继承的权利是绝了。
另外贾家有名姓第一代是贾源、贾演,名都是水字旁,第二代贾代善、贾代化、贾代儒等,都是有个代字,第三代贾敬、贾政、贾赦、贾敏等都是文字旁,第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等都是玉字旁,第五代贾蓉、贾蔷、贾芸、贾兰等就都是寓意草。可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我们不去强行附和这起名的逻辑符合朱明的按照五行起名字的方法,但是他确实写的是汉族人起名字排辈分的一套逻辑。我这里的解说,确实是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但我是通过读了好多遍红楼梦以后自然而然生出来的牵强附会。
红楼梦中社会大环境与明末相符
首先看的就是红楼梦两段关于疫情的描述:
第一段: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又嘱咐袭人道:“你妈若好了就罢,若不中用了,只管住下,打发人来回我,我再另打发人给你送铺盖去。可别使人家的铺盖和梳头的家伙。”
这里的描述应该是防鼠疫的举措,鼠疫一般是通过跳蚤传播的,不用被褥与梳头的,就是防止老鼠身上跳蚤这些寄生虫的。
第二段: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老嬷嬷去了半日,来回说:“大奶奶知道了,说两剂药吃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为是。如今时气不好,恐沾带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晴雯睡在暖阁里,只管咳嗽,听了这话,气的喊道:“我那里就害瘟病了,只怕过了人!我离了这里,看你们这一辈子都别头疼脑热的。”说着,便真要起来。
这里写到了大家已经谈咳嗽发热色变了,这些都是鼠疫发病的典型特征,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是不是跟现在有点像呢?明末的大鼠疫流行带走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京城也没有幸免,这次鼠疫传说是随着农民军一路传播的,京城也没有幸免。
其次是天灾不断。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这是明末天灾不断的真实写照,再有兵祸的加持,又完成了财政拮据,红楼梦中也有描述:
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我受用些,就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描述的末世光景,看似能撑得住,其实已经走向了死亡的边缘,所以便有了与贾家关系密切的东南西北四大王。
东南西北四大王
红楼梦贾家有世交四大王,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这应该是有个美好的愿望的,那就是希望王朝东南西北,平安宁静。这个与朱明王朝搞分封的这波封建逆流初衷是一致的。希望搞分封儿孙来维护大明的江山。就算是皇帝轮流做,也增加了皇位在朱家流转的概率,只不过最终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罢了。
大观园与沁芳闸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应该是大明江山的一个小缩影,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一片静谧的乐土。虽然晚明江山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在大观园一片富丽堂皇的场景下,却有了秦人旧舍这种避乱之意。
沁芳闸很值得玩味,应该说的是山海关。就连名字看多了也感觉这两个有点相似。沁芳闸是大观园的关节所在,正如山海关之于晚明。书中多次提到沁芳闸的,这里就摘两段:
第一段:政笑道:“此数处不能游了。虽如此,到底从那一边出去,纵不能细观,也可稍览。”说着,引客行来,至一大桥前,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第二段:众人诧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说着,忽见大山阻路。众人都道:“迷了路了。”贾珍笑道:“随我来。”仍在前导引,众人随他,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于是大家出来。
红楼梦中的怀古诗
研究红楼梦的话,其中有几首怀古诗是值得关注的,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写了首诗,得到红楼梦中几个关键人物的赞许: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里已经明示改朝换代了,说是明被李自成的大顺替代可以,说是被清朝改换也是没有问题。
另外薛宝琴一口气写了十首怀古诗,应该是对应了明朝的几位重要皇帝以及几件重要历史事件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一首应该是写的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重要开国战役,采石矶、鄱阳湖大战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一首应该是说的大明王朝建立,圣名远播,文臣武将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一首是写的明初诛杀几次大臣且株连甚广的血腥事件。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一首应该是对明初诛杀有功之臣,狡兔死,走狗烹的感慨。
以上四首应该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事迹。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一首是说朱棣夺位成功,也留下了争议。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个是写朱棣攻下南京登记后,迁都北京,南京作为了留都,已不复昔日气象。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个是写朱棣最后一次亲征,病死在榆木川。
以上三首是写朱棣的几次重要事件。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一首应该是写崇祯帝煤山自缢,传说留下了那个著名的衣带诏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应该是骂洪承畴、吴三桂这些降清的带路党们
以上两首是写崇祯朝的两次事件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不知道作者在影射什么了,需要结合《牡丹亭》与明史才能参合出来。
以上就是薛宝琴的怀古诗,是作者对明朝重要历史事件的一次梳理。
王熙凤、贾母、邢夫人三句重要的话
《红楼梦》中作者很明显是游历过中国东南西北的人物。他见识过西域的商业往来,领略过江浙的繁华,游历过北京,居住过南京,这一点是一般人没有的,其实张慎言是有过此经历的。下面再看看一句很能说明作者对山西比较熟的话: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
我认为这句话是个地地道道的区域性俗语,不是山西人,很难知道这句话,估计现在的山西人也不一定知道这句话。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到:贾母也笑道:“可是,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还不离了我这里呢!”
这里需要特别留心:朱元璋1344年入皇觉寺出家到1398年驾崩,掐头去尾正好是54年。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到:正说着,只见邢夫人也出来,贾琏道:“都是老爷闹的,如今都搬在我和太太身上。”邢夫人道:“我把你没孝心雷打的下流种子!人家还替老子死呢,白说了几句,你就抱怨了。你还不好好的呢,这几日生气,仔细他捶你。”
这里的替老子死不是随便一句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而是明朝崇祯时期实实在在的一个历史事件。当时总督杨鹤获罪,杨嗣昌三次上疏愿意替罪,代父亲死,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崇祯帝出于对杨嗣昌孝心的感动,赦免了杨鹤,红楼梦作者是亲历者,估计也是紧跟时事吧,替父死这件事就被记录了。
二、真实作者已在红楼梦行文中若隐若现
《红楼梦》是在为明末国家风云变幻中的关键人物立传,为关键历史事件纪事,作者其实是在写一部明史。作者真实的目的是在“悼念”(这个从第一回“悼红轩”也可看出)明朝。在人物影射方面《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在大观园中碰到头、以及那两声哀叹,更是直接对后金女真努尔哈赤的影射,秦可卿是对惠文帝—朱允炆的影射,贾敬是对嘉靖帝的影射等等,在历史事件影射中,宝玉厌恶残败的“荷叶”,也是对女真“叶赫”的影射,试想在文字狱盛行的康熙、雍正时代,清朝的臣民何敢有如此想法,更别说著之于书。书中这种影射令人目不暇接,比如“大火烧了毛毛虫”是对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影射,王熙凤撑船受惊对明熹宗落水的影射,受篇幅限制,不再赘述,从书中的第五十三回社会环境描写方面,可以看出当时财政困难、天灾不断,这些都一个个把《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指向了由盛到衰的明朝末年。
创作小说是很难脱离自己的时代背景与固有的思维方式,红楼梦的作者也不能“免俗”。作者在行文中不断的透露自己的“政治倾向”,在真真假假的描述中不停的暗示红楼梦发生的时间点,读红楼梦的时候须留意。
从第六十三回看作者的身份认同  
首先说一说宝玉给芳官起番名这件事。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了这样一段,便是作者给芳官起番名,看似是寻常的嬉笑怒骂,但看出来了作者的文化背景及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对非汉族政权的排斥。请看这两段描述:
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
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宝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芳官听了有理,二人自为妥贴甚宜。宝玉便叫他“耶律雄奴”。
这里有几句话值得注意玩味,第一句“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这一句是说作者的所处的政权是有非汉族政权的,这个唐宋明清都存在,不足为奇。那么第二句就暴露了作者的“身份”:“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这句话有明确的指向了,那便是北方某非汉族政权。第三句更是较为明显了:“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这段话透露了作者认同汉政权与排斥非汉族政权的政治倾向。作者明显以华夏正统——汉族自居。对汉“文化、政权、身份”的认同,对骚扰汉政权的非汉族政权进行抨击甚至谩骂。这并不是作者狭隘,而是当时的客观情境如此,跟作者的格局没有关系。
第四句话:芳官笑道:“既这样着,你该去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出去拿几个反叛来,岂不进忠效力了。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这段话表明了当时汉政权是受到其他政权叛乱威胁的,当然元朝遗留的政权不是叛乱,他们只是在延续元朝的嗣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朝反而是对元朝的叛乱,那这里的叛乱政权是谁建立的呢?再加上作者认同的是汉族所建立的正统政权,这个北方的非汉族叛乱政权就不言自明了。
第五句话“宝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这段话本身没有太多意义,只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与贾家是世交的东、南、西、北王,名号为平、安、宁、静王了。那便是作者希望他所忠于的汉族所建立的正统政权万世平安宁静,不受异族政权侵扰。
再说说真真国的女孩子。
先看看对这个女孩子的装束描述,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道: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
通过这段描述以及国的名字,不用过多联想,不用牵强附会,一个明东北方某政权领导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芳官番名的分析以及对真真国女孩子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对汉政权以及华夏正统汉族身份的认同,对非汉族政权的排斥。
红楼梦的一些关键日期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红楼梦·二十七回》明末清初有两年是在此日是交芒种节的,作者对这个节日这么较真,应该是有特别深意的。
言归正传,通过查询万年历,这两年分别是1611年与1630年,1611这一年崇祯出生,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这对晚明来说都意义重大 ,其他的关键日期有红楼梦爱好者已经论证,这里不再赘述。               
难事不决便入僧道
红楼梦中的人物在遇到困境后,便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向僧、道求援,并且有些甚至天生就有僧、道缘,这或许能看出作者处世之道,确实很符合魏晋以后传统文人墨客的脾性。
首先来看看宝玉嘴里的那块石头。当“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得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机缘巧合之下,它遇到了一僧一道,便向僧道求助,想去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再来看看甄士隐,甄士隐在经历过女儿丢失,宅院遭火后,在老丈人家郁闷过活,遇到疯跛道人,解注好了歌后,抢过褡裢,同疯道人飘飘而去。甄士隐本也有宿慧,在经历过一番挫折后,最终明白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与红尘割裂。
然后就是贾瑞。贾瑞至死不悟,惹出了风月宝鑑这一段。在欲而不能得,且被王熙凤戏耍之后一病不起,身体在非药可医的情况下,“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最终却不听道士的警告,正照风月宝鑑,撒手人寰。
再然后便是宝玉和王熙凤受到赵姨娘与马道婆巫蛊之术魇魔法,是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所救: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
柳湘莲这一例与甄士隐倒是挺像的,在遭遇尤三姐之死的打击后,选择了与尘世决绝: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贾宝玉在与林黛玉感情受挫后,学悟道参禅。最终被黛玉拉回到现实: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还有就是在薛蟠娶了夏金桂后,一家被搅的不得安生,宝玉就向卖狗皮膏药的王道士——王一贴请教治疗女人的妒病方子。
另外便是妙玉、贾敬,这二位是对僧道有着天然的依赖: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天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贾敬这老头子连出家的原因都模糊不清,大体就是想早日飞升,做神仙,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惜春倒是有他这方面的基因。
王夫人这样的就不用说了,就是普通的善男信女,带着功利心入的僧道之途。
以上可见作者是经历过一些磨砺或者挫折后,对世事采取了一种看空的态度,遗传了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用舍行藏的基因。同时这也与红楼梦暗藏的另一个线索有关,就是那位替贾府出家的道士,明朝有皇室人员出生,剃度出家一位僧人的传统,而张慎言也是倾心于佛教的。
三、红楼梦的真正成书年代与作者
红楼梦的写作年代不可能是清,或者说一定不是清而是明。为何?从大的文化环境上讲,终清之世,清朝有几部拿的出手的长篇小说?而反观明朝,明朝有创作长篇小说的传统氛围。明朝流传下来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其中《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部著作不会横空出世的,它需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需要同行的刺激与前辈们打下的基础的,没有这个大氛围,他写作的目的与动机又是什么呢?说红楼梦成书于清朝无非说的是某家家事,而书中描述的天灾、暗含的瘟疫(袭人回家带被子,不随便用梳子)、动荡也绝不是他家所处的时代发生的,明末大鼠疫已在清初悄然消散。书中对贾家的描述也绝不是一般的臣子家能有的气派,奴仆的人数,也绝非清朝臣子家庭能够豢养的。
中国每一个历史时段,都会有其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主要体现在了文化上。这方面也得益于文化可以通过甲骨、金属、竹简、布帛、纸张等保留下来,不过有些时候也可能毁于此。先秦有思想,汉晋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有小说,可谓是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一朵奇葩!
反观那些没有文化沉淀下来的时段,必是没有生长文化土壤的时代。有的时代是因为战乱频繁,有的是时代较为短暂,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有的长达两三百年的时代竟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文化特征就不得不令人反思了。
明朝相比以前的朝代,算不上有多开明,但是却孕育了小说繁荣的土壤。两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最终在明末结出了最令人欣慰的果实
翻开所有清朝人写的书,是无一人有这个才情的,市面上的畅销书某某·某某写的词就算了
四、红楼梦真实成书年代、作者的论据
回到《红楼梦》所说的那句诗:满纸荒唐言。为何说这句诗暗藏了书的作者张慎言呢。因为“满”其实就是张。张,在《说文》中有施弓弦之意,在《诗·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这里的张便有了拉满弓的意思,另外俗语中“纸张”也是放在一起说。掐头去尾,找到了张、言二字。
然后我们再解一下《红楼梦》第一回中说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关键一句话“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这句话也是误导大家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清代曹雪芹的“罪魁祸首”我们不否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然而《红楼梦》的作者确是明朝的曹雪芹-张慎言。主要论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张慎言有写《红楼梦》的阅历与才情。张慎言,(1577年—1645年?)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而阳城在明末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红楼梦》行文细腻,构思巧妙,包罗万象,人物形象鲜活突出,鲁迅曾高度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2]。这样一部著作唯有亲身经历的博学之士才能完成。而张慎言自幼聪颖,进士及第,游历江南。钱谦益评价张慎言:金铭(张慎言字金铭)人有别趣,诗亦有别调。仕途从县令升至南京礼部尚书,历经万历、泰昌、崇祯、弘光四朝,从政期间有“京官”经历,自己又建有洎水园。张慎言的生活仕途阅历,为写《红楼梦》提供了素材。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二)明末有文人私修明史的传统氛围。著名的钱谦益、谈迁等都曾私修明史。而张慎言晚年与谈迁往来甚密,志趣相投,张慎言逝世的噩耗传来,谈迁在祭奠崇祯帝后,又忙去祭奠这位亡友,可谓是难得的知己。谈迁为《国榷》的作者,《国榷》是一部私修明史,《红楼梦》亦是如此。只不过《红楼梦》更隐晦,可谓是《国榷》的影射。巧合而又不幸的是,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谈迁的《国榷》书稿曾经被盗过,张慎言的书稿也遗失过;
(三)最直接的文献证据是:张慎言有《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存世,而《洎水斋文钞》的序言直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键字:曹、雪、芹。在序言《张藐山先生行略》中记载了与张慎言有关联的三个重要地点:曹县、快雪亭、芹池。曹县是他仕途的启点,也是首次被诬陷的地点;快雪亭是他在遭贬肃州(也就是酒泉)的地点,“芹”是张慎言的家乡,阳城,芹池(今芹池镇)。曹、雪、芹三字,是张慎言对自己一生中三个重要地点的巧妙化用,正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所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巧的是红楼梦作者也是说红楼梦写的是自己所经历之事。也算是另一种自画像吧。说句看似题外话却是题内话的话,张慎言在遗留的不多的诗文中有对苏轼的评价,可见苏轼的诗文、传记大概率他是没少读的。
另外,张慎言,号藐山,藐有小、自谦的意思。芹,有微小、自怜之意,亦有献芹、自谦之意。所以芹应该是“藐”字的化用。《红楼梦》第一回中提到: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这便是作者自谦。曹雪以书“献芹”,便是曹雪芹。不管“芹”字是“藐”的化用,还是献芹的意思,都把《红楼梦》的作者指向了曹雪芹—张慎言。
(四)张慎言晚年流寓芜湖、宛城。张慎言在南明弘光朝时,被刘孔昭污蔑攻击,愤而乞休。张慎言致仕后因山西陷落,无家可归,流寓芜湖、宛城。也就是《洎水斋文钞》中描述的“侨寓芜阴移宛水”,而宛读音(wan)也读(yuan),这恰恰与《红楼梦》中薛宝钗在大观园中的住所蘅芜苑契合,而“蘅”我们不妨猜测为“恨”,表达了张慎言对家国陷落、流寓他乡的悲愤。张慎言晚年的所居住的地方与《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有“停机德”而又悲剧的人物的住所的名字类似,更加佐证了张慎言与《红楼梦》的关系。
(五)张慎言祖籍山西、号藐山与《红楼梦》“成书”地点重合。《红楼梦》的成书地点在书中第一回交代是:大荒山无稽崖。张慎言号中有个山字,其家乡山西也带有山字,这样就与《红楼梦》所描述的成书地点相契。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各种影射层出不穷,作者这种“灵巧”的构思,既写出了事实,也为了保护自己,且更说明了张慎言写《红楼梦》是有强烈的政治隐喻的。
(六)《红楼梦》中的一些影射与张慎言好友谈迁的《枣林杂俎》能够呼应。《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中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提到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习俗。谈迁在《枣林杂俎》中介绍:替身出家,本朝自太子诸王降生,俱剃度幼童替身出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祠堂发出长叹之声,《枣林杂俎》中介绍:甲申三月十三日,孝陵夜哭,都人喧传。张藐山(张慎言号藐山)先生闻之,叹曰:虽讹言,亦其应也。两本著作相呼应的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七)贾雨村、顽石是作者自己的部分影射,作者自谦(愚蠢)、自贬、自责(无才可去补苍天)。《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3]张慎言自己何尝不是游历过名山大刹,宦海沉浮呢。
[3]曹雪芹.《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7,25页
张慎言高中进士,但在明末熹宗会议三大案中(其中就有一案是大礼议案)遭训斥,夺俸二年。在曹县被同僚诬陷,编戍肃州与《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段描述相似:
“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4];
另外明史张慎言传记载“勋臣刘孔昭,赵之龙等一日朝罢,群诟于廷,指慎言及甡为奸邪,叱咤彻殿陛”与本段《红楼梦》中的引用“参他生情狡猾”呼应;《红楼梦》在后面的章节中贾雨村也是若隐若现,与张慎言的仕途相类。
(八)张慎言的思想与《红楼梦》相合,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巧合而已,张慎言留存于世的著作《洎水斋文钞》与《红楼梦》思想能够呼应,留心者可以发现其蛛丝马迹,主要证据如下:
1、《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在协理荣国府中,言行与《洎水斋文钞》中张慎言给崇祯帝的三次上疏中所表达的屯田等经济管理思想一致;
2、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四书》共出现在六回,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九第二十八、第三十六、第五十回可见《红楼梦》作者对《四书》的重视。其中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恤孤女宝玉》中“探春笑道:“只恐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杜撰的太多,偏是我杜撰不成?”,这种除了四书五经都是杜撰的类似思想,在《红楼梦》中,宝玉不仅一次提出,不再罗列,而这种思想与《洎水斋文钞-书若水惠纸》、《洎水斋文钞-扎孙宅相》、《洎水斋文钞-家书七首》中提到“读庄、列、淮南、吕揽诸书千言万语不如读五经一言半句之益,况下于庄列者乎”“五经无所不有,即以文字求之后来千变万化无不从此出者”“曾读近人诗一联:三代以来方有学,六经之外并无书,大赏之”[5],张慎言的思想如出一辙;
3、《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作者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解说“凸”、“凹”二字,对二字所传达出的意境也是赞不绝口,并称:历来用的人最少。而在《洎水斋诗钞-初得虎谷取次经营》中有句诗中张慎言便用了此二字:有岗欣凸凹,无水不玄之;
4、在《洎水斋文钞》中,《王芝房诗序》、《郭楚玉诗序》有关张慎言对诗的论述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才情”论,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中,对诗的品鉴思想一致;
5、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洎水斋文钞-明茂才华甫栗君墓志铭》中栗华甫与张慎言的外公王国光(《枣林杂俎》中关于王国光的描述)是《红楼梦》中柳湘莲人物的原型;
[4] 曹雪芹.《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7,23页
[5]  张慎言.《洎水斋文钞》[M].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阎锡山书局 民国
6、张慎言在《洎水斋文钞-与张深之书》中,盛赞《拜月》《西厢》“苟如是也,不特六经,虽西厢拜月可传不朽何也,其情真也。”[6]《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分别在第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二、四十九、五十一、五十四回中出现六次,而且都是赞扬,与其他“风月小说”区别对待。可见《红楼梦》作者对《西厢》之喜爱,与张慎言何其相似;
7、张慎言留存诗文中的用词与《红楼梦》比较特殊的词汇存在大量重合。首先是“探春”这一词,《洎水斋诗钞》中《春水行》有诗句:半边老树探春信,早晚春过小月氐,在另外一首诗中题名为《移探春花齋头》;其次是“红玉”一词,《洎水斋诗钞》中《春草行》有:芳颜入户如红玉;再次是“潇湘”一词,在《洎水斋诗钞》中同样出现,《夏夜月坐》中有诗句:潇湘真似在栏杆;最后便是“花魂”一词,《洎水斋诗钞》中《上巳水滨眺雪看花》有:雪魄花魂愁欲眠;另外“凸凹”一词已单独论述,不再赘述;
8、张慎言留存诗文中所表达的内涵思想与《红楼梦》较为重要的篇章描述存在高度“雷同”。《洎水斋诗钞》中《墓田丙舍督畊作》,关于墓田的描述与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秦可卿劝王熙凤在祖茔附近多置办墓田的思想一致;在《洎水斋文钞》中《酒泉寄贲闻札》的描述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吃烧烤”的情形相似;《洎水斋文钞-孝廉王仁甫墓志铭》中有句话:俄然凶闻,名利之心顷刻都尽。与《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寿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描述的心境一样。这些“雷同”的描述难道只是简单的巧合吗?
9、在谈迁所著《枣林杂俎—先帝改谥》中记述:崇祯帝驾崩后,明末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红楼梦》的作者给探春加了个“敏”字,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呢?如此以来历史与小说就有了更多的交集,同时也把《红楼梦》的作者指向了这位明末山西阳泉名臣-张慎言。
五、结语
长期以来读者对《红楼梦》(或者称《石头记》)的喜爱有增无减,各种对《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作者的推测、研究解读层出不穷,然都难以使人信服。然而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死了,一潭死水!甚至出现了红学学阀!可悲!什么时候对小说的研究成为了一门所谓的科学了呢?小说类研究,最多可以说是显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人文社会类学科被冠以科学才几年呢?况且民科这个词是在探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互攻而衍生出来的,就别拿到社会学科上吓唬人了。不过红楼梦研究确实是死水一潭。《红楼梦》研究最可悲的是已经变得门派林立,只允许一部分人说话,不允许别的人说话了。只允许一种观点的表达,相反的观点只能噤声,包括核心类期刊,发表的都是些隔靴搔痒、无关痛痒的堆砌文字。
现在对红楼梦作者的研究存在强行认定的垄断做派。他们认为红楼梦作者只能是清代的曹雪芹,而不能是别的人。曹雪芹有没有这个人呢,如果没有,他们就考证出来一个,考证不出来就牵强附会出来一个,难道他就不会想一想,曹雪芹就是个笔名?就像兰陵笑笑生之与《金瓶梅》。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小说研究人人都可以发言,不要被什么所谓的专业、民科的说辞吓到,人文社会学科是很难用科学一词来给它划定边界的。想用“祛魅”垄断话语权,就是独裁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是一本“悼明”之作,作者对明朝有着深深的眷恋、无奈与惋惜之情,能写出这样旷世奇作的人须有亲身阅历者、旷世才情者不可。通过大胆推测、抽丝剥茧加以作者存世的文献《洎水斋文钞》的佐证,我便把《红楼梦》的作者锁定在了明末南京吏部尚书曹雪芹-张慎言身上,或许能为探究《红楼梦》作者提供了新的方向。
[6] 张慎言.《洎水斋文钞》[M].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阎锡山书局 民国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注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2]张慎言.《洎水斋文钞》[M].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阎锡山书局 民国.
[3]曹雪芹.《红楼梦》[M]. 南京:江苏省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4]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张慎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谈迁.《枣林杂俎》[M].大达图书供应社. 民国.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黄桂兰.《从洎水斋诗文看晚明现象》[D].台湾.
转载请标注出处、作者
作者简介:
舆汝 河南省平舆县人
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良乡大学城北水碾屯西里
邮箱:scusqq@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问答

GMT+8, 2024-12-23 08:03 , Processed in 0.085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