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总建筑师马溯·斯特贝尔: 上海是一座适合行走、可 ...

发表于 2022-9-22 15:19:38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中心总建筑师马溯·斯特贝尔: 上海是一座适合行走、可 ...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463926703697920


今年夏天,台风“烟花”给上海带来明显的风雨影响。上海中心大厦摇摆着的阻尼器“上海慧眼”,再次成为了网红并受到大众关注。其实,除了拥有先进的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自重1000吨的阻尼器之外。632米高的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其“稳如泰山”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它独特的外形:每升高一层,就会扭曲近1度。


而这样的结构造型,可以将正面袭来的狂风,巧妙引导向上旋转,最后到达楼顶如烟囱般将风能排放,与“慧眼”的阻尼摆动结合,有效地抵消和抵御台风对大楼结构的影响,确保了安全。
建筑大师的上海情节
近日,上海中心总建筑师马溯•斯特贝尔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他的上海情缘,以及他眼中令人怦然心动的未来上海。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马溯•斯特贝尔(Marshall Strabala)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设计学士和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的注册建筑师。在其近30年的设计生涯中,其设计作品包括香港会展中心,伦敦金丝雀码头(伦敦金融城),休斯敦芭蕾舞中心和太湖博物馆等,多达上百个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公共建筑等各类项目。累计完成了建筑面积多达1,300万平方米。
马溯大师最擅长设计的作品是超高层建筑。在世界上已建成的20座超高层建筑中,他参与并主持设计了迪拜塔(828米)、上海中心(632米)、南京紫峰大厦(450米),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柬埔寨金边双子塔(560米)等共4个建筑。他因其卓越的设计获得著名的Burnham 奖,并获任为美国罗马学会的副院士、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专家。
马溯说,从哈佛毕业后,他的建筑设计生涯是从SOM芝加哥总部开始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磨练,在设计上海中心之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就已参与设计了南京紫峰大厦和迪拜塔等两栋超高层建筑。
2006年,马溯来到上海参加上海中心大厦设计竞赛。因其是全球屈指可数、已设计过多栋已建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师,被美国室内设计公司Gensler纳贤招入,任命其为该公司历史上首位建筑设计总监参与竞标。
他带领5位毫无超高层经验的年轻设计师,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规划方案,击败多个老牌设计公司而赢得竞标。 “之后,我们的方案被选中。自2008年起,我就开始常驻上海了”,马溯回忆道。
高度为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目前已建成超高层建筑中,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楼,荣获了CTBUH“2016年世界最佳超高层建筑奖”和全球唯一超高层荣获“LEED铂金奖。


作为这座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的总建筑师,马溯深耕中国市场,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国内工作生活的全球建筑设计大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今年获得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如果让马溯列举他在上海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有一个故事不得不提。1999年,因出差第一次来到上海的马溯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正是通过与出租车司机交流而展开的。“下了飞机后,我坐上出租车学到的第一句中文就是‘什么路?’”;“当时我和司机说我要去金茂时。他一直摇头问,‘什么路’?我完全不明白司机在说什么。于是,我拿出纸笔,画了一幅金茂大厦的画。他一看就秒懂了”,马溯笑着说。后来,当马溯在上海第一次能够用中文告诉出租车司机他要去哪里,并且司机也能听懂时,那一刻令马溯至今都难以忘怀。
如今,在自己亲手设计的作品(上海中心)内办公,马溯视此为一个珍贵机会,使其得以有机会在业主遇到问题时,能与之携手共同合作解决。
“我们的邻居都非常棒。我总是询问他们对这栋建筑中不同系统的感受,以便我们将来设计的建筑会更好”。在其看来,总结学习过去的经验才能不断进步。“我也建议所有建筑师都可以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马溯诚恳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提案适合行走的上海
如今马溯正在学习中文,他非常喜欢写汉字。在他眼中,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而让马溯真正爱上上海的理由之一则是上海的步行条件。在他看来,使城市宜居的首要条件是步行条件。“上海就是这样一个适合步行的城市。同时,一座城市方便人们流动的能力亦是其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之一”。马溯说。
目前,上海根据市委书记李强提出的要求,正在黄浦江两岸打造建设“世界会客厅”。身为中国第一高楼的总建筑师,马溯又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做了哪些设计构思呢?
他表示,“大约一年前,我们受邀为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上海经过三十多年建设,已在市区外环线内的黄浦江上,建了四座大桥和十几条隧道,但都是用于车辆交通。唯一的一条外滩观光隧道,行人也需搭乘车厢过江。隧道中虽然有五彩灯光变换,但行人在其中根本看不到浦江两岸的美景。
于是马溯设想并作出方案,在将来各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在市中心的黄浦江上,新建8 座绿桥,以供自行车和行人通行及休闲。而这一为黄浦江两岸居民提供的新的休闲基础设施,可延伸连接并贯通浦西和浦东黄浦江沿岸,已贯通建成的沿江步道和自行车路线,形成上海市中心的“慢行交通一网通”。



提案绘图:马溯

“绿桥可以建成可开合的,平时并不影响黄浦江游船和游艇的观光航行。如果有大型货轮要通过,就打开桥面。这是成熟的技术,美国西雅图、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中国的天津也很早就有了开合桥。”马溯为记者解说道。
“除了绿桥外,还可以在黄浦江的风景最美丽的弯道处,建设专供观光用的摩天轮。伦敦的摩天轮很有名,叫“伦敦眼”。但我设想的摩天轮要与行人交通结合起来。我们将此取名为‘上海之冠’,共设置100个观光缆车,寓意庆祝建党100 周年。”



提案绘图:马溯

“与伦敦眼不同,‘上海之冠’横跨黄浦江,具有提供市民游客过江功能,也为世界增添了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形象和世界会客厅。其形象酷似阴阳图腾,寓意阴阳无限轮回,城市生机勃勃,永恒发展”,马溯说。
提案适合阅读的上海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上海地铁(Shanghai Metro)是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至2021年1月23日,上海地铁运营里程为772公里,位于中国内地第一名。截止至2019年6月,上海地铁最高日客运量为2019年3月8日的1329.4万人次。2020年,上海地铁日均客运量774.51万人次,总客运量达到28.34亿人次。


但是上海的轨道交通线只有一条环线(3、4号线),数十条地铁都是从中心区域向外发散。郊区的居民要换乘地铁,大多只能在环线换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修建新的空铁线是马溯及其团队首先想到的主意。“我们以优化城市交通为切入点,主要设想是将黄浦江发掘营造为一个新的城市基础设施‘空中走廊’”。 而马溯口中的‘空中走廊’,并非拆除现有的基础设施,而是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地块上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者改造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交通承载力。


他建议在沿黄浦江浦东一侧江面上,建一条兼具观光和通勤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空铁在内环线内的江面上速度可以放慢,便于游客观光。而在早晚高峰期间和内环外的江面上,则可以恢复到正常速度。”
“天窗型无轨道噪音型空铁线,适合通勤和观光兼用,沿黄浦江浦东水域岸线南北向布局,沿外环线规划的扩建双层高速道路环线布局,2个布局贯通形成闭合的空中交通网。沿空中交通网踩点布局站点,与就近的地铁和公交站点贯通。


外环线空铁通过与现有地铁站连接转换,最终间接地与浦东国际机场及虹桥国际机场相连。浦东岸线空铁可以贯通陆家嘴和后滩商务区,形成共享型商务区MCBD。而这个绿色高架空铁环线,就是三部曲之‘上海之环’”。


而在未来这一切是否会实现?“在上海中心的顶楼,‘上海慧眼’已经正常工作并为这座建筑中工作的人们服务。而‘上海之冠’和‘上海之环’我也已经做好了提案。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采访最后,马溯对未来充满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络问答

GMT+8, 2024-12-23 07:20 , Processed in 0.0931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